l

A.Y.

2025年2月28日

阿里国际站首个AI搜索引擎来了
l

A.Y.

2025年2月28日

哈哈, 这个标题是不是有点标题党, 有点恶趣味?
虽然已经好久没在做国际站, 但刷到这个信息的时候不禁还是虎躯一震.
从卖家端来看, 之前的AI自动接待等功能已经早就推出了, 而且实际效果从行业群的小伙伴反馈来看, 仍旧是一般水平, 但是这个接下来将推出的AI Agent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实际上是好事, 但是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平台)上, 不禁让我有些担忧.

Adam Y.

官方消息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官方的新闻资讯是去年11月的, 但根据第三方平台新闻, 正式面向全球买家(平台注册用户)的时间是今天(2025年2月28日).

首先比较惹人注目的是接入了近期比较火的DeepSeek, 以及自家旗下的通义千问等, 其次就是将之前开放的AI接待等功能全面接入了推理模型.

简单从买家角度来尝试一下

进入这个AI搜索引擎后, 看到首页在推荐jacket, 就浅浅地尝试搜索一下夹克看看.

当然, 我直接去搜jacket也没意义, 就随手给他设个小坑看一下

这里我搜索了两个内容:
Leather Jacket, quantity 20, ships to Los Angeles with freeshipping
Leather Jacket, quantity 200,000 ships to Los Angeles with freeshipping

第一个小起订量20件, 第二个大起订量, 为了看看展示结果的差别, 其他地方没多做改动

首先是从AI大模型加持的状态下, 看起来需求能够被很好地理解
但是基于我本人已经长时间熟练地体验过对应的模型, 因此这个对我来说是已经一个基本项

也就是你推出来给用户用的产品, 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必要的, 而不是一个加分项.

1688乱入搜索结果

第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 我明确写了LA(洛杉矶), 但是搜索结果有1688, 这让我联想到之前大家都在说1688也出海的事情, 其实能发货能送达也倒还好, 反正有钱赚都不错, 只是说平台看起来自身定位有点分的不够清晰, 然后基于个人位置(国际站平台卖家)身份上的偏见来看, 引入了更多竞争, 这是从角色层面上看不太乐见的一个点.

有点独立站大号商城的feel

整体观感上, 从网页设计的角度来看, 和一众 AI ChatBot 相似的纯白界面, 留白和观感上比国际站整体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排列看起来要舒服很多很多(个人观点)

整体重点也是聚焦于产品推荐, 博客被放到了右下角非常小的位置, 看了一下里面的文章, 也穿插进去一些推荐产品, 核心目的还是让你点进来看看产品.

之前一直觉得国际站就像一个血腥斗技场, 以产品为核心, 而不是店铺或者品牌. 这上面更多像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产品之间互相比较, 直接放在同一个页面上, 勾选就能够进行compare. 这个网站的逻辑和国际站还是一样的, 很多功能都很类似, 只是以一个AI搜索为主打.

不过看起来, 更进一步加重了这种以产品定胜负的主题: 点进去产品, 是一个类弹窗式展开, 看产品, 看图片, 发询盘, 在线聊天, 看参数和评论都可以在当前的页面内实现. 想要去到产品对应的国际站产品页面得点下单或者点击产品标题才行.

一般来说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 更容易实现的功能能够让消费者更好地使用, 能够做及时的跳转对于商家店铺和品牌而言是更具优势的, 但是对这个AI搜索引擎网站而言则会夺取网站浏览用户的注意力. 而留在页面上就意味着更多的竞争: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能看到更多商品就意味着你最终被选上的概率变低了.

个人浅显的看法和担忧

一个新东西的公告和发布总是会吸引到一些新的关注, 这个新的工具无疑会为平台带来一批新的买家用户. 而且从买家的角度而言, 这种信息索引, 比较和推荐的技术无疑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省sourcing的寻找时间.

但是从卖家角度来看, 我比较在意以下两个点:

AI推荐的算法

这个一定是所有卖家最在意的点, 毕竟平台上做生意大家都是真金白银的付出, 做生意是追求利润和回报的. 我们已经了解国际站上面, 自然排名和付费排名方面的产品排行先后的逻辑.
卖家最怕什么:
产品和卖家还是平台那些卖家, 但是这个AI搜索引擎作为一个新的产品, 又成为一个新的, 额外的付费条目, 店铺的整体付费支出进一步增加
算法不透明, 或者类似于早期问鼎的竞拍制, 付费无上限, 最终卖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变成有钱人游戏
实际上, 阿里上面的卖家的平均投入费用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阿里的愿景本来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但是现在看起来在做的事情, 更多是利好于买家, 关于大部分卖家如何优化竞争的问题, 似乎并没有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得到更好的改善.
算法上如何平衡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就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点.
 

虚假数据的问题

这个不是平台的问题, 而是一些个别商家的问题, 例如虚假起订量, 虚假价格.
问题其实由来已久, 也是为什么我上面搜索的时候进行一个简单测试的原因: 看看不同起订量下, 店铺的AI排列排名有什么变化.
起订量天差地别, 但是有两家店铺还是在首页首行屹立不倒, 看起来算法上还是有一些倾向性.
因为不是做这一行的, 而且也没有进一步去分析这两家店到底怎么样, 具体上不好说. 不过虚假数据这块儿, 虚假价格估计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虚假订量的情况, 如果换个说法走样品单, 还真不好说.

个人浅显看法

从营销的角度而言, 这个产品的推出是一件好事, 能够进一步强化阿里的品牌形象, 吸引更多的潜在买家用户.

从已有老买家用户而言, 提供了一个新的产品, 相比过去直接在主站上的使用体验, 新产品无疑通过精简掉满是产品的页面, 根据用户需求搜索并聚合出的符合(AI认为)要求的产品则更为高效: 一个想比较的人, 在所有条件符合下的直接比较, 无疑比原来的主站搜索列表比较更省事.

这个产品主要还是一个利用大模型将长语言/长需求进行拆分, 将产品池里的数据索引匹配然后推给用户, 理论上确实对于买家有一定的引导, 指引和提效效果, 但是仍然受制于一些因素:

例如这里面还是走的原来的国际站平台规则, 例如卖家店铺的verified, 产品总销售额, 店铺年限, 星级等, 对于新的买家用户而言, 筛选和索引具有一定的教育成本.

我之前常常说差异化, 但是差异化的基础首先是被看到, 被发现, 然后才到同台竞技, 才到独特性.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 可能是脱离平台太久, 接触独立站太多, 看法和思路也逐渐变得不太一样了. 可能以后谷歌或者ChatGPT也会变成一个更大号的, 更细分的类似竞品, AI发展迅速, 未来如何还真不好说呀. 不过有一个亘古不变真理值得思考: 了解得更多, 能做的选择就更多.

 

保持学习, 多接触新的东西总归是好的.